为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塑造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崇德书院积极动员鼓励学生参加国(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今年暑期,20余名同学分别赴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家和港澳地区高校访学,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研学活动。
赴日本东京及周边地区文化交流
23级小学语文普本班陈佳玮、范欣两名同学暑期赴日本东京及周边地区参加为期7天的文化交流活动。该项目深度对接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三所日本知名高校,通过校园参访、学生互动、教授专题课程,打造沉浸式学术交流场景,助力参与者获取前沿知识与院校资源。行程覆盖东京核心文化地标,如秋叶原、浅草寺、晴空塔等与周边自然人文胜地,如镰仓、箱根等,实现文化探索与自然欣赏的双重满足。通过设计地铁自主体验、迪士尼sea休闲等沉浸式在地感知,搭配高校交流、文化地标游览,让参与者从交通出行、休闲娱乐到学术互动,全方位感受东京的城市运转与生活氛围,增强对当地社会的直观认知。

此项目助力学生接触海外顶尖高校的学术资源与教学模式,如东京大学的学术氛围、早稻田大学前沿的AI课程,能打破传统学习局限,拓宽学术视野。与海外师生的交流互动,还能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为后续学术研究、专业学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亲身体验异国文化,直观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跳出单一文化视角,学会尊重、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国际交流经历能让学生跳出舒适圈,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都市的繁华、自然的壮美,还是不同的教育与生活方式,都能丰富人生阅历,让大家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为人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暑期班
24级学前教育普本班白洋、24级小教定向班沈灵等十名同学于暑期参加为期七天的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暑期班,澳门城市大学开设了跨学科课程体系,课程涵盖 11 个领域,包括创新与创业领导力、数字时代的城市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人工智能应用、葡语国家文化艺术与新文科等。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结合案例研讨、小组项目和业界互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新能源金融、艺术科技等热门领域,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多维度知识结构。在课堂上,老师们结合元宇宙教学、小组项目展示、实地调研等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强调 “学以致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在澳门这一中西文化交汇的平台上,深度体验 “一国两制” 下的社会风貌,增强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访企业与机构,帮助学生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动态,拓展人脉与资源网络。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师高级课程暑期班的课程设置让同学们能以师范生的身份借助人工智能教学探索前沿领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转化。通过课程学习深刻领悟到人工智能工具的核心价值——并非替代传统教育,而是包容差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在研学旅途中培正中学教师利用 AI 技术建模大三巴牌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案例中,同学们从中获得启发,真切体会到“未来教育中人文温度与科技力量的结合”的有机课堂设计与教学互动体验,明确了未来教育中“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需共生”的大方向。
澳门独特的多元文化环境为同学们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感悟课堂。同学们深入文化老城,在暮色中的巴洛克浮雕里读懂澳门四百年的沧桑过往,而当看到培正中学教师用科技让大三巴细节“活灵活现”,又见证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重生”。在澳门科技馆,贝聿铭设计的流线型建筑与“地球与宇宙”展厅的 3D球幕电影,让他们在感受建筑之美与宇宙之奇的同时,体会到科技与人文的交融的巨大魅力。
从前沿知识的汲取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文化差异的感知到人文情怀的沉淀,暑期班的每一段经历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宝贵养分,让他们在多元与智能的交汇中,找到了更清晰的自我定位与未来方向。

赴韩国文化交流
23级小教语文普本班高明珠、23级教育技术普本班蔡乐两名同学于暑期赴韩国参加为期7天的文化交流。项目安排学生访问延世大学、国民大学等韩国知名高校,通过校园参观、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韩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学术氛围。行程设计兼顾传统与现代,既有景福宫、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也有乐天世界、明洞等现代文化地标,还包含海苔制作、韩服体验等传统文化活动。
作为官方组织的交流项目,在行程安排、签证办理、住宿交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交流活动安全有序进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韩国师生交流的广阔平台,同时也创造了与省内其他高校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

此行中,同学们走访了延世大学、国民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在内的几所韩国顶尖学府。通过教授讲座、中韩学生交流研讨及校园考察等形式,系统了解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社会背景与发展现状,深度体会了其校园文化的多元活力与独特特质。在日常学习之余,同学们还游览了景福宫、青瓦台、韩屋村、星空图书馆等知名景点,参观了国立中央博物馆,感受韩国的历史与文化。大家既拓宽了国际化视野,亲身体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同学们由衷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并希望以此次交流为新的起点,广学深悟、磨砺自我,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交流项目
22级教育技术普本班丁丹、陈喆两名同学于暑期赴西班牙参加内布里哈大学桥梁课程项目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老师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无论西语基础优劣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小班化教学,能够保证每个同学的学习质量。学校同时提供西班牙语和英语授课课程,中国学生既能循序渐进提高西语水平,又能通过英文课程保证学业进度。除课堂外,节日活动、城市探索等大量集体活动让学生能迅速体验并理解西班牙社会文化。国际学生比例高,使学校充满多元文化氛围,同让大家能够结识世界各地的同学。内布里哈与马德里多家企业有合作,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校外实习或项目制课程,帮助留学生积累国际化工作经验,对未来就业或深造有一定的优势。

两位同学由于西语基础比较薄弱,在正式课程开始前,和其他的部分国际生经历了两周的西班牙语预习课程。负责预习课的两位老师十分耐心细致,对每个难以理解的词汇、知识点或是文化现象等都会耐心进行多次讲解,并通过借助多媒体工具以及她们生动形象的演绎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些不仅帮助了学生消解对在完全陌生语言环境中学习的恐慌,同时也促进了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国际生之间互相认识并建立友谊。
两周预习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开始了正式课程,除去基础的西班牙语课程外,同学们还选了文学阅读课、发现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艺术课这些帮助扩展视野的课程,也充分体验到了内布里哈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课程大多氛围轻松,老师们都很幽默风趣,第一次见面就与大家互开玩笑,一些强调交流的课程上老师还会为学生安排各种小游戏来促进本身有文化差异的同学之间破冰。但这并不代表内布里哈大学的课很“水”,在这里不以年级划分,而是以西班牙语水平DELE等级划分班级,升班需要平时表现良好,考试也不能马虎,被老师察觉出你的松懈,就会让你降班,这意味着学生不能对学习敷衍了事,否则可能影响交流成果和后续升学。

香港大学交流项目
24级小教未来卓越教师班袁润希同学赴香港大学参加为期七天的“全球领袖计划--教育与心理学”项目,港大顶尖教授们亲自授课,他们将前沿理论与鲜活案例深度融合,将教育与社会的关联讲解得生动有趣,在他们的课堂上,教育不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化作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教育作为社会变革催化剂的强大力量。港大安排了丰富的学术讲座,行业精英们分享亲身经历,打破理论边界,构建学术与现实的联结。港大教授与行业精英的讲座内容往往聚焦于前沿理论的应用场景,以“AI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实践”为例,在现场以动态词云与实时数据分析的方式展示算法如何分析学生数据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这种“理论-案例-解决方案”的三段式讲解,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除了港大的课堂学习,同学们还实地参访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具象化地认识到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埋头苦读,通过“学术理论+企业场景”的双重输入,让大家认识到需要从知识接受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型。

课堂上,教授们以渊博学识和独特视角,前沿理论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小组研讨时,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思维碰撞,各种新奇观点如繁星闪烁,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课余,穿梭在港大丰富的学术讲座间,聆听行业精英分享经验,感受学术与现实的紧密相连。漫步校园,百年建筑与现代设施交相辉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港大暑期项目采用“高强度输入+自主输出”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突破传统学习惯性,在整体上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领导力。这段研学经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引发了大家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刻思考。教育应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促进不同背景学子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每一个人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教育,就会发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国际交流项目申请小贴士
1.提早关注信息,全面准备材料
建议同学们多关注学校国际交流处、学院网站及合作院校公告,提早准备个人资料。也要提前了解项目细节,深入了解项目行程安排、学术交流主题、文化体验内容等,看看是否满足个人期待。
2.明确申请动机
渴望深入了解国际顶尖高校的学术体系、探索当地独特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或希望借助交流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学,可结合自身专业方向,了解项目与个人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契合度等综合因素有规划地进行申请。
3.提升英语实用能力与表达自信
除了基本的语言成绩,实际沟通能力更为重要。建议平时多参与英语角、国际讲座等活动,锻炼口语与表达能力。
国际交流对学生生涯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助力作用,具备国际交流经历的学生在申请海外硕士,参加外企、国际学校、涉外岗位校招中更具优势。与来自不同地区、专业的师生建立联系,为日后学术合作、就业推荐乃至创业提供资源支持,师生群体涵盖多元背景,不仅能在当下提供学习支持,未来在升学推荐信、行业信息获取、跨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可能成为重要助力。在多元环境中学习,有助于培养灵活性、适应力和批判思维。通过接触不同学科与文化,可更清晰自身兴趣与长处,进而做好职业与人生规划。有助于打破认知边界,拓宽生涯可能性,通过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思维、了解新兴领域的发展逻辑,打破 “单一职业路径” 的局限,发现更多潜在的升学或就业方向。
鞠莹/文、图 王晶/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