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暑期行动(八)|“七色花”七彩假期支教分队赴射阳县开展暑期课堂!

发布者:鞠莹发布时间:2025-09-12浏览次数:10

      为破解乡村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匮乏的难题,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崇德书院持续打造“七色花”暑期教育关爱项目,组织师范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陪伴温暖留守儿童,用实践锤炼“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品质,在乡村振兴一线厚植身份、职业与文化三重认同,让教育家精神在乡土中国落地生根。

      2025年暑假,“七色花”七彩假期支教团赴盐城市射阳县张网村开展为期两周的爱心暑托班。在这两周里,爱与温暖是主旋律,孩子们在支教老师们的悉心陪伴和热心关怀下,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汲取着知识与欢乐的养分,茁壮成长。

      将“安全”种进指尖——网络安全知识课

      “同学们,网络像一条看不见的高速公路,怎么才能不迷路?”老师点开动画《小网民历险记》,phishing网站、游戏氪金、陌生链接化身卡通怪兽。孩子们睁大眼睛,在“找 bug”闯关游戏里争相举手——“不能告诉网友家庭住址!”“扫码前要先问爸爸妈妈!”一句句稚嫩的回答,把抽象的风险拆成可触可感的日常。课堂尾声,老师发给每人一张“小小网络安全官”贴纸,孩子们郑重地贴在手背上,仿佛把一份责任别进了自己的夏天。

      让“记忆”开出花朵——记忆方法小课堂

      “谁能 30 秒记住这十个词语?”当屏幕跳出“苹果、河流、铅笔……”孩子们面露难色。老师笑着引出“宫殿记忆法”,带大家把词语“放”进想象中的校园:苹果滚进校门、铅笔插在旗杆……十分钟后,倒背如流的声音此起彼伏。小女孩诺诺拉着志愿者老师的衣角悄声说:“姐姐,我把《村居》也存进我的‘记忆小屋’了!”窗外日光正好,一粒关于“方法”的种子悄悄发芽。

      用“纸板”创造童话——瓦楞纸手工课

      谁能想到,平整的瓦楞纸还能“开口说话”?在“会讲故事的瓦楞纸”课上,老师先递上一张空白故事地图:蜿蜒的瓦楞纸条代表河流,方正的小块拼成村庄,圆环叠成太阳。孩子们用彩笔在纸板上添画表情:桥洞下画一只打瞌睡的猫,屋顶加一缕炊烟,机器人胸口贴上“欢迎回家”的小标语。十分钟后,三张桌子连成一条“故事街”,大家轮流把自己的场景卡插进主图,原本零散的瓦楞纸瞬间串成一部连贯的“纸上动画”。下课铃响,孩子们举着“会动的故事书”争相朗读——原来,最朴实的材料也能承载最丰富的想象,这正是创作最动人的起点。

      使“笔墨”传承文脉——毛笔书法课

      柔软的羊毫与乌亮的墨汁也能搭起穿越千年的桥梁,在毛笔书法课上,老师先用一幅“仓颉观星”简笔图把汉字诞生讲成冒险故事,再取出篆隶楷行草五张字卡,让孩子们闭眼触摸笔画的“筋骨肉”。示范环节,老师轻蘸松烟墨,一横如千里阵云,一竖似万岁枯藤;孩子们屏息凝视,笔尖落纸的沙沙声成了教室里最动听的节拍。随后,他们卷起袖子,三指握管、指实掌虚,在九宫格宣纸上写下第一枚“人”字——起笔歪斜,收笔颤抖,却在老师一句“人字有两笔,一笔写自己,一笔写天地”中渐渐端正。当最后一滴墨在纸面晕开,孩子们举着自己“从歪到稳”的作品争相展示,墨迹未干,却已映出他们眼底的自信与敬意:原来,方寸之间的黑白世界,也能盛放整个华夏的呼吸。

      大学生志愿者们安排的全天课程兼顾网络安全知识、记忆方法、手工创意与毛笔书法,将“安全”种进指尖,让“记忆”开出花朵,用“纸板”创造童话,使“笔墨”传承文脉。尽管暑托班的时间不长,但那些关于爱与温暖的故事,会沿着射阳河的晚风,飘向更远的地方。

卢园园/文、图  王晶/审核



联系我们
石湫校区
地址  /  南京市溧水区新河西路6号
邮编  /  211200
电话  / (025)56226900
草场门校区
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7号
邮编  /  210013
电话  / (025)56226717
Copyright ©202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崇德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