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回信精神,践行青年使命担当,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彩虹伞”乡村儿童志愿服务团队于2025年暑期再次奔赴贵州省荔波县,以“幼童美育·乡园共生”为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进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捞村与梦柳小镇,深入两所村办幼儿园,通过美育课程、文化体验与毕业晚会等多种形式,推动乡土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
一、山水·乡音·美育三部曲
山水滋养,美育花开
捞村地处荔波最南端,与广西交界,喀斯特峰林环抱打狗河,布依族、瑶族、水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和睦共融。团队以“山水为伴,乡土是课堂”为理念,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开展美育实践。在捞村,团队成员与乡村教师共同带领孩子们在捞村七仙树下听传说、绘古树,在百年古桥上嬉戏歌唱,在盘龙大榕树下游玩探索。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美育悄然发生。
7月8日,团队在巴力村党群中心广场成功举办达苟河畔村晚。整场晚会由孩子们主导,节目包括童声合唱《共产党像太阳》、竹竿舞、民族服饰秀、《河畔书声》演唱及舞蹈表演等,充满童趣与乡土气息。家长代表以布依族土话表达感谢,真挚动人。晚会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艺术潜能,更增强了社区文化凝聚力。
古桥畔新歌,蓝靛间传承
在梦柳小镇,团队以梦柳幼儿园为基地,依托小七孔桥自然与文化背景,开展“资源-课程-生态”乡土美育探索。通过“采蓝-制靛-染布”的扎染实践,孩子们亲手制作蓝靛染布,在体验中理解布依族传统工艺与文化符号。团队还注重语言文化的传承,教唱布依族童谣《嘛多岜》,以游戏和故事的形式激发孩子对母语的热爱与认同。
7月9日,七孔桥畔毕业晚会在梦柳举行。孩子们表演《布依竹竿舞》,亲子民族服饰走秀等节目,尤其是三代同台展示民族服饰的环节,将晚会推向高潮。许多长者首次登台,与孩子共同展现文化自信与家族记忆。贵州省教育厅乡村振兴工作组领导为幼儿颁发毕业证书,充分肯定了团队在非遗传承与美育融合方面的实践成效。
深植“三美”理念,探索乡土范本
此外,团队还深入瑶山民俗村史馆学习瑶族历史与文化,体验扎染工艺与篝火晚会,感受民族技艺与社区凝聚力。专家团队提出“三美”课程链——山水之美、民族之美、生活之美,以及回到自然、回入生活、回归游戏的乡园教育理念,为荔波乡土课程资源的系统化、本土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彩虹伞”团队不仅为乡村儿童带去了美育的启蒙与欢乐,也深刻体会到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孩子们在自然、生活和游戏中感知美、创造美、传递美,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得以滋养。团队将继续探索乡土美育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乡土文化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二、山水共沐处,美育花开时
短暂的支教活动已告一段落,但“彩虹伞”与乡土美育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这个暑假,团队的老师们依然心系黔南,与志愿者们一同持续牵挂捞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我们将田野采集的素材系统整理、融合提炼,生成一系列扎根乡土的主题课程方案。以“三美”理念为脉络,将自然的维度延伸、文化的颗粒细化,持续优化捞村幼儿园新学期的美育课程体系。
我们期待,当秋风吹进捞村的山野,孩子们将继续沐浴在自然的课堂中。让清脆的笑声漫过梯田、绕过古桥,回荡在喀斯特的山间;让美的种子,在每一双小手中发芽,于每一寸乡土上,开花结果。
曾晓滢/文、图 王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