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暑期行动(三)|“鹿鸣—昆韵新声”实践团:青春行动传递乡音,三代接力守护非遗

发布者:鞠莹发布时间:2025-08-20浏览次数:10

      蝉鸣半夏,昆山古韵悠悠。一群来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年轻身影,循着千年《诗经》“呦呦鹿鸣”的古老召唤,踏上了守护乡音的非遗传承之旅。他们不是远行的宾客,而是归巢的雏燕——以青春之名,为濒临沉寂的昆北民歌注入汩汩生机。

      寻访歌者扣古韵

      在“鹿鸣——昆韵新声”实践团的行程里,昆山非遗的脉搏清晰可触。他们叩开昆北民歌文化工作室的门扉,聆听苏州市非遗传承人陆振良老师讲述吴歌的婉转悠长;与非遗传承人沈莉萍老师促膝长谈,探讨古老歌谣在当代的存续密码。指尖拂过泛黄的歌谱,耳畔萦绕原生态的吟唱,历史在年轻的心间沉淀出温厚的重量。

      昆北民歌诉古韵

      这份厚重,最终化为两堂浸润乡情的社区课堂。7月24日,“鹿鸣”实践团携手沈老师,以一首《十二月花名歌》为引,带孩子们在四季流转的意象中触摸昆北民歌的文化肌理。从诗经古韵到吴地民谣,诗词的芬芳与民歌的烟火在此刻交融。

      童声白发共乡音

      十日后,他们独立担纲,以苏州童谣“外婆桥”为桥,串联起“乡音传递乡情”的动人主题。当稚嫩的童声与沧桑的乡音在同一个课堂里碰撞,当孩子的小手牵起祖辈布满岁月痕迹的大手,吴侬软语的独特韵味里,流淌的是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是民歌里最质朴的人间烟火。白发老者眼中闪烁的追忆,孩童清脆的跟唱,构成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图景。

      薪火传新声

      这支汇聚多元知识谱系的年轻队伍,深知守护非遗绝非简单的怀旧。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下,他们将足迹深深扎进昆山的土壤。从巴城到周市,寻访老艺人、采集原生态曲调、整理濒危资料,他们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从乡村文化礼堂到城镇中小学,“送教下乡”“非遗进课堂”的尝试,是他们为古老歌谣寻找现代知音的创新实践。他们渴望做的,不仅是记录者,更是点燃者——用青年的创意,让昆北民歌在短视频的节奏中、在新编曲的韵律里,找到与当下共鸣的频率。

      当大学生与白发歌者同唱昆北民歌,当普通话讲解与地道昆山方言在课堂里交织,悠悠鹿鸣穿越千年时空,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找到了最热烈的回响。这不仅是技艺的接力,更是乡愁的安放、文化自信的挺立。在昆韵新声的悠扬里,我们看到古老歌谣正在青春血脉中,澎湃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乐章

卢园园/文、图    王晶/审核


联系我们
石湫校区
地址  /  南京市溧水区新河西路6号
邮编  /  211200
电话  / (025)56226900
草场门校区
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7号
邮编  /  210013
电话  / (025)56226717
Copyright ©202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崇德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