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蝉鸣在于都河畔与黄河故道唱响,一群来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崇德书院“七色花”教育关爱实践团的志愿者在江西于都县杨梅小学、江苏东台市青墩小学等乡村学校,活力开启一场陪伴乡村儿童探索自我的心灵旅程。这并非是一次普通的暑期支教,而是一场植根专业、回应需求的心理健康赋能行动。依托应用心理学学科的坚实基础,“七色花”实践团始终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心理支教服务模式,旨在平日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可参与的成长力量,回应乡村儿童对心灵关爱与发展的渴求。正如卡尔·荣格所言:“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实践团正是希望引导孩子们向内探寻,开启自我认知与健康成长的大门。
“七色花”支教团精心设计并开展了涵盖10余个主题的系列心理专业课程,并辅以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等互动形式,为杨梅小学的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安全、充满启发的“心灵秘境”。他们的专业实践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也锤炼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深刻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人才培养中专业实践的核心价值。
课程详情
以诗为镜,照见内心:表达性艺术的启迪
“用诗歌表达自我,用诗歌表达人生”。在这里,诗歌成为应用的媒介,心理学中的表达性艺术疗法悄然融入。孩子们不仅诵读李清照的壮志豪情,更在专业引导下,将日常的风景、内心的梦想乃至成长的烦恼倾注笔端。诗歌创作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情绪宣泄、自我认知和内在力量感塑造的过程,完美契合了尼采“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的韧性培养理念。每一首诗,都是孩子心中独一无二的自我印记。
认识自我,拥抱独特:自我概念发展的引导
“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在课堂上转化为生动的心理游戏与探索。“大风吹”在欢笑中揭示共性与个体差异,“我是____的人”句式则引导孩子们正视并接纳自身的特征——从外貌到性格,从优点到不足。课程设计基于个体心理学的理念,让孩子们明白,“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认识自己是成长的基石。一首《我喜欢自己》的小诗,将“自我悦纳”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
身体红绿灯,守护边界:儿童保护与性教育的专业实践
这是一堂至关重要的儿童身体安全与性教育启蒙课。通过“红灯区”、“绿灯区”的直观概念,“照顾圈”和“爱心圈”的描绘,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下学会识别隐私部位、理解身体自主权和建立信任圈。课程教授孩子们在面对“看看警报”、“摸摸警报”等潜在风险时勇敢说“不”的技能,为他们的身体和心灵筑起坚实的堡垒,守护蒙田所言的“受自然厚赐、优越无比的生命”。这是心理学知识在儿童保护领域最直接、最有价值的应用。
友谊的魔法,温暖同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友谊的魔法”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破冰游戏、分享讨论和情境模拟,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亲身体验和领悟友谊的真谛——真诚、尊重、包容与双向付出。这不仅是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更是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培养。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课程引导孩子们理解关系的重要性,学习建立、维护健康的同伴关系,在集体中感受归属与温暖,收获人际成长的快乐。
做情绪的主人,从容面对:情绪认知与管理的科学策略
“做情绪的主人”课程,运用“情绪猜猜猜”、“情绪披萨店”等生动形式,系统化地帮助孩子识别、命名和理解各种情绪。“情绪垃圾桶”提供了安全的宣泄渠道,课程更传授了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理智控制等基于心理学研究的情绪调节实用策略,让孩子们懂得“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但可以做自己情绪剧本的书写者,学会与情绪和谐共处。
生命的电量,璀璨绽放:生命教育与意义感的启蒙
“我的生命电量”课程,将抽象的生命概念具象化(生命电池),引导孩子们回顾美好、珍惜当下。在“生命充电盘”活动中,孩子们对健康、梦想、家庭、休闲、人际等生命维度进行排序和规划,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践行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的理念。这堂生命教育课,旨在点燃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赋予其主动规划和充盈生命的内在动力。
团辅时光: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课堂
“逛三园”的热身游戏在欢快节奏中打破人际坚冰。当载满个人特征的纸飞机在教室穿梭,儿童的自我表露过程自然发生。“我是谁”活动中,每一张便利贴写满同伴的真诚评价,“我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我”之间的差异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孩子们更立体地认识了自己。“魔法棒显灵”活动引导孩子们畅想理想人际关系,探索维系友谊的秘诀。通过专业设计的阶梯式活动,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从“自我认知”到“他人反馈”再到“关系构建”的完整社交能力发展闭环。
探索梦想:未来蓝图的启蒙绘制
课程以生动形式引导孩子们描绘人生愿景。通过“梦想拼贴画”制作,孩子们将抽象愿望转化为具象图像;“职业角色畅想”让他们丰富对不同岗位的职责与价值的认知;“未来时间轴”练习则帮助孩子们理解目标分解与分步实现的重要性,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阶段性任务,是孩子们收获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做法。正如帕特森所言:“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我们的任务是帮他们把梦想变成可执行的计划。”
告别拖延:执行功能训练与时间管理启蒙
针对儿童常见的各种拖延现象,课程设计了“任务分解棋盘”帮助孩子们掌握化整为零的技巧;“番茄钟体验”让他们感受专注工作的效率;“拖延怪兽”绘画环节则通过外化问题来增强战胜拖延的信心。课程传递的核心理念是: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管理时间就是管理人生。课程最终引导孩子们建立“开始五秒法则”等实用策略,让“立即行动”成为可习得的心理习惯。
我的幸福泡泡:积极心理学在儿童情绪教育中的实践
孩子们在“感恩日记”中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片段;通过“优点夸夸”活动学习发现并赞美他人长处;“快乐清单”制作则帮助他们识别能带来愉悦感的日常小事。课程引导孩子们能够识别并衡量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以“积极情绪消解消极情绪残留”。
别跑开,我的注意力:认知训练与专注力培养
“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守住这扇窗,才能更清晰地观察世界的斑斓,更高效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课程通过“听觉聚焦”游戏训练孩子们排除干扰的能力;“视觉追踪”练习提升持续注意的耐力;“正念呼吸”体验教会他们快速回归专注状态的方法。课程将专业的注意力训练转化为儿童友好的游戏形式,创新性地将正念冥想儿童化。引导孩子们理解注意力是有限心理资源,传授其排除干扰、锚定当下的科学方法。
魔法信箱:解开心灵密码叙事疗法与问题解决技术的儿童应用
“知心姐姐的魔法信箱”课程是实践团精心设计的心理疏导干预系统,融合了叙事疗法与问题解决短期治疗技术,为乡村儿童构建安全、隐秘的自我表达空间。信箱就像神奇树洞,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心声被重视,学会把困惑变成成长的阶梯,在文字往来间,搭建起自我疏导、相互理解的心灵桥梁,成为自己情绪与人际的小管家。这个看似简单的信箱,实则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落地的创新载体,通过书信这一非即时性媒介,降低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效实现情绪宣泄与认知重构的双重目标。
专业实践的双向滋养:志愿服务的深层价值与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七色花”教育关爱实践团的暑期实践,远不止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它是一场以应用心理学专业能力精准服务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需求的志愿行动,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教育振兴号召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课程,实践团成员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真实的乡村教育场景中应用、检验和深化,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实践环节。他们在服务中强化了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教学设计、沟通协作、危机识别与干预等核心能力,实现了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蜕变。
这份专业与热忱的投入,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向内探索的窗。在这里,孩子们认识自我、守护边界、学习交友、管理情绪、追寻梦想、告别拖延、感知幸福、提升专注……每一节精心设计的心理课,都是播撒在心田的一粒种子,守护着心灵的沃土,滋养着健全人格的萌芽。这正是“七色花”实践团打造心理支教服务特色的初心所在——用专业的力量,守护乡村儿童的心灵成长,为他们的未来赋能。
我们深信,这些在专业滋养下播撒下的心灵种子,必将在时光的润泽与孩子们自身的努力下,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独特而绚丽的色彩。崇德书院“七色花”教育关爱实践团,将继续秉持专业精神,深耕心理支教领域,书写更多“以心育心,赋能成长”的动人故事。
卢园园/文、图 王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