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微光筑梦——崇德书院“云课堂”支教笔记(四)

发布者:鞠莹发布时间:2025-06-13浏览次数:10

      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轻点屏幕跨越山海,以云支教的形式,搭建起无形却坚实的知识桥梁。孩子们通过云端课堂,触摸到星辰大海的轮廓,眼中渐渐燃起自信的光芒,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在屏幕这端倾囊相授的过程中,支教志愿者不仅点亮了他人的梦想,也在这场双向奔赴里,遇见了更有力量、更温暖的自己。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吧~

      蒋怡琳

      “画笔为桥,连接诗与远方。”

      以己之长,传递美育微光。备课初期难免忐忑,我反复思考如何设计可以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贴近儿童生活。最终我决定摒弃繁复的专业技法,以自然景物、古诗意象等孩子们熟悉的元素作为切入点,让美术课堂回归本真与鲜活。

      古诗与童画的奇妙碰撞。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迎来了一堂又一堂美术课。首次上课前,我会对着镜头反复练习微笑,虽然知道孩子们看不见我紧张到出汗的手,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的热情。但当摄像头打开的那一刻,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和腼腆的笑容,消除了我所有紧张。

      以微末之力,筑美育之桥。这些珍贵的教学片段,逐渐重塑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双向旅程。技术的阻隔并不会削减我的教学热忱,反而让每声“老师好”“老师再见”都承载着跨越屏幕的真挚情谊。

      课程还在继续,我和孩子们的故事也在继续。这段特别的经历,正在让我成为一个更有耐心、更会思考的老师。未来我愿继续以画笔为桥,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能参与他们的成长,真好。

      吴惠妹

      “一场关于责任、耐心与创意的自我修行。”

      参与云支教的经历像一扇窗,让我透过屏幕看到了远方的童心,也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意义。这段跨越山海的线上教学旅程,带给我的不仅是教学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责任、耐心与创意的自我修行。

      在备课阶段,我系统梳理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五年级阶段的课程目标,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查阅江西省小学科学教材,比对课程标准,明确目标层级,再着手设计教学方案,填充知识性内容。

      支教中,我常被学生的创造力震撼。一次科学课上,我让学生用身边已有的材料探索光的奥秘:有一位同学将玻璃瓶装满水当作透镜,在墙上投出彩虹,赢得了全场欢呼。这个充满灵光的“土法实验”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我也开始尝试“反向课堂”——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讲解练习题,他们的表达虽稚嫩,但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让我动容。

      云支教是我与远方孩子们跨越山海的心灵对话。他们用澄澈的目光教我读懂教育的温度,而我愿化作一缕晨风,轻轻托起那些在知识原野上跃动的好奇心。

      赵畅

      “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而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什么才是真正有趣的课堂?什么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而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好的课堂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而不是排练好的剧。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在这学期《呼兰河传》的导读课教学里,我渐渐减少对逐字稿的依赖,用环环相扣的问题牵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当我问出“祖父的后花园为何永远明亮”“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藏着什么秘密”时,学生们热烈地参与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很多精彩的课堂呈现,都是在学生与老师的良性互动中生成的,那些不曾在逐字稿里预设的灵感,此刻正在云端绽放,这正是云课堂的魅力所在。

      教育的魔法不在完美的预设,而在即兴的生成。我相信,所有美丽的误会皆有存在的意义,那些师生共同创造的“意外”,终会变成点亮彼此的星光!

      朱世羽

      “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好奇心。”

      科学教育的真谛——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面临着诸多挑战。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每10分钟切换活动形式的方法,时而突然“变声”,用有趣的声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时而抛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而实验条件有限的困境,也没有难倒我。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虚拟实验视频材料,让他们通过观看视频,同样能够直观地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

      这段支教经历,也让我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我的教学敏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从小朋友的提问中敏锐地捕捉到教学契机,适时引出知识点,引导他们深入学习。

      好的科学课,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像点燃火种一样,激发孩子们内心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奇妙世界。我相信,在科学好奇心的指引下,这些孩子们一定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我也将带着这段珍贵的经历,在教育之路上继续前行,去点燃更多孩子心中的科学之火。

      这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心声,是支教路上最动人的注脚。它们记录着课堂互动的智慧,镌刻着思维碰撞的热烈,承载着双向成长的感动;见证着知识跨越山海的力量,传递着教育润物无声的温度,延续着师生彼此成就的美好。

      愿这份云端的温暖,永远生生不息。

      崇德书院“云课堂”支教笔记

      未完待续......

卢园园/文、图  王晶/审核


联系我们
石湫校区
地址  /  南京市溧水区新河西路6号
邮编  /  211200
电话  / (025)56226900
草场门校区
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7号
邮编  /  210013
电话  / (025)56226717
Copyright ©202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崇德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