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力行 踵事增华 | “书页间的教育觉醒”——崇德书院系列读书交流活动第三篇

发布者:鞠莹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0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崇德书院“教育者夜思”读书活动在春风中正式启航。这场融合深度阅读与教育思辨的成长实验,正在构建未来教师的“三维认知坐标系”:纵轴贯通教育经典智慧,横轴链接近未来教育图景,立轴锚定立德树人初心。

      “破冰”:在经典书籍的褶皱里寻找教育DNA

      1. 柯慧娟《活着》——苦难教育学启示录

      福贵的一生诠释了生命最原始的韧性。在准备读书分享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阅读是让别人的故事成为映照自己的镜子。教育何尝不是如此?面对困境时,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直面生活的勇气,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替学生抵挡风雪,而是教会他们在寒冬里种下春天的隐喻。

       2. 张梓涵《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教育者的精神断舍离‌

      独处时可与苏轼对饮,和陶渊明采菊,这样的精神SPA让我重新定义师生关系:教师应是点燃火把的人,而非填满容器的人。作为未来的教师,唯有先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真正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自己也引导学生完成自己“内在”的整合。

      3. 高欣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育突围的创伤叙事‌

     “塔拉在剑桥图书馆的眩晕瞬间,恰似乡村学生初遇城市文明的认知震颤。”塔拉用教育撕裂蒙昧的枷锁,这让我坚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学生重塑自我的引路人。教育应搭建认知的脚手架,而非粗暴拆除原生文化基因。教育的力量,在于赋予人选择自由的底气。

      4. 袁润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差异教育的隐喻革命‌

     “如果标准化考试是橘子罐头,我愿做守护菠萝棱角的保鲜膜。”在“标签化”的世界里,这本书让我学会拥抱多样性。教育需要勇气——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教会学生像菠萝一样,在橘子堆里骄傲地活出自己的棱角,我想这是这本书引导对解构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

      5. 余星昊《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遗憾的补偿美学‌

     “那把想象中的粉红雨伞,既是治愈童年缺失的创可贴,更是丈量教育温度的湿度计。”读这本书时,我总幻想自己撑一把粉红雨伞,为曾经的“淋雨的孩子”遮风挡雨。教育者的使命,或许就是成为学生生命里缺失的那把伞,我认为的师生关系,或许可以描述为“双向奔赴的莫比乌斯环”。

      6. 葛雅薇《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深度阅读的炼金术‌

     “当学生已在《人类简史》中仰望星空,教师更需在经典深井中汲取清泉。”在AI时代,教育者的核心价值不是知识的存储量,而是将文字转化为生命能量的炼金术。精准阅读胜过囫囵吞枣,教育者的修行,是在浩瀚书海中打一口深井——读透一本经典,胜过百本浮光掠影。

      7. 成傲雪《给教师的建议》——教育者的终身备课论

      “用一生备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如北斗七星,为迷茫中的准教师指明方向。这本书提醒我们:教育学经典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永不熄灭的思想火种。教师不是知识搬运工,而是终身成长的匠人。课堂的精彩,源于持续拓宽的思想边界。

      8. 梁蕾《我要做好孩子》——个性化教育守护

      当分数焦虑遮蔽成长星空,金铃父母手中的“成长罗盘”令人深思:教育不应是标准化生产线,而是守护童真的诺亚方舟。这让我重新定义“好孩子”——他们本应是星辰,而非模具。教育应如春风,催生百花而非浇灌模具。

      9. 陈欣悦《追风筝的人》——教师如何把握牵引与放手的教育张力‌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风筝线,恰似教育者永恒的救赎命题:我们既要修补破碎的童心,更要警惕偏见这把无形的砍刀。这本书教会我——教育是让每个“哈桑”都能被看见的治愈力量。

      10.陈煜菲《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叙事力

      当年明月打破“历史=年份+事件”的魔咒,运用“以今释古”的写作手法,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份和事件,而成为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历史作品,既能传递知识,又能激发思考,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收获启发。这也启示教育者们——知识的传递不在于复述事实,而在于点燃思考的故事魔法。

      在听完同学们的阅读分享后,学科导师奚润老师以三棱镜为例,总结了同学们阅读感悟以及折射出的思想光谱。文学透镜可以让我们深度思考文学作品中事件、意象等的象征意义、教育意义,比如《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线”可以让我们思考教师如何把握牵引与放手的教育张力;历史棱镜则启发我们思考古与今、中与外的教育观差异;技术棱镜则以技术趋势与未来展望,反观当前师范教育课程,启发我们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发展下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话题。

      辅导员卢园园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经典阅读与思考的收获,不管是《给教师的建议》启发我们总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母题,还是《我要做好孩子》中“教育如何帮助人成为他自己”的终极追问,还是《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给予我们的破解信息过载症候的良方,都是我们作为未来教育者的成长足迹。

      当书页的墨香与教育者的心跳共振,“教育者夜思”读书会便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成为一场教育基因的跨时空对话。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笔记到金铃父母的成长罗盘,从及时先贤治国智慧到AI时代的认知突围——我们不是在谈论如何读书,而是在解码教育者永恒的生命课题:如何在历史褶皱中提炼真知,在现实议题里锻造勇气,在未来迷雾中守护教育初心。

卢园园/文 、图    王晶/审核













联系我们
石湫校区
地址  /  南京市溧水区新河西路6号
邮编  /  211200
电话  / (025)56226900
草场门校区
地址  /  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7号
邮编  /  210013
电话  / (025)56226717
Copyright ©202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崇德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