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崇德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书卷气息,推广阅读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崇德书院于5-9月在润心家园社区多次开展读书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在分享会上,书院辅导员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沉浸在知识与思想的交流氛围中。在分享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和感悟。大家不仅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和智慧,更通过彼此的交流拓展了思维的边界。
微风拂面,书香四溢。随着辅导员高正老师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份青春的迷茫与执着进行的深情分享,23学前定向班读书分享活动,也一站式社区拉开了序幕。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发言,相互启发,纷纷进行学习分享。聚焦成长,引航人生。龚熠霆同学根据社会现象,剖析《傲慢与偏见》中傲慢与偏见如何扭曲人们的视野,引人深思。钱泓屹同学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见解,引发了大家对成长与责任的思考。世事浮沉,人性见真。颜香婷同学通过《白夜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道德的底线,让人心灵震颤。高思雅同学分享的《月亮与六便士》则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星河流转,淡然如茶。最后,沈昕言同学以《苏轼传》为引,展现了苏轼在平淡中显非凡的人生哲学,给大家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这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让同学们阅读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历史上的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崇尚耕读并举的生活。晴耕雨读,昼耕夜读,“耕”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读”也不只是为了读书应试,“耕”和“读”都是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径。为了增进崇德书院师范生对耕读文化理念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师范生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辅导员卢园园与崇德书院学生开展“一犁春雨挟书耕”耕读主题诗词沙龙活动。清朝儒者张履祥在《训子语》写到:“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只读不耕,囿于书本桎于课堂,可能导致实践能力、生存能力欠缺;耕而废读,疏离书中义理,可能导致汲汲于名利,因此,耕读均不可偏废。读书沙龙中围绕“一犁春雨挟书耕”等耕读主题诗词,共读,鉴赏,共同回望乡间文人士子农忙而耕、农闲而读的生活图景,以此梳理耕读思想理念盛行之下乡村“乡贤”的产生以及影响。乡贤教化乡里、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乡村教育以及维护乡村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照当下,乡村定向师范生肩负着在乡村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也承担着振兴乡村教育的时代责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真正成为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和反哺乡村的新时代“乡贤”,这是师范生身份之问、意识之问、角色之问、使命之问。这正是此次诗词沙龙启发师范生们思考的问题。
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视角,读的越多,看问题的角度越高,涉猎得越广,看问题立足点越稳。读书让我们认识世界,透过他人人生反观自己人生。生活是场消耗,唯有读书是补给。为了让大家养成读书的习惯,辅导员王岚组织23小教定向班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5月23日,23小教定向2班举行了一次难忘的读书分享会。辅导员王岚向大家分享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我们读的不是历史,是泱泱中华的底蕴,是山海人间的深邃,是跨越时光的浪漫,是岁月更迭下不变的古老东方。让我们跨越时空的距离,与历史对话,感受不同文化的韵味。我们在书籍里相遇,共享文字之美,尽品阅读之乐。
徐加莹、鞠莹/文、图 王晶/审核